夏季天氣炎熱,孩子各種活動增多,相互接觸頻繁,難免會有得一些傳染病的機會。而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水痘都可表現為發熱、皰疹,有時難以區別。下面給各位寶爸寶媽普及相關知識,讓寶爸寶媽提前做好防治準備。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傳播方式
病人為唯一傳染源,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傳染期一般從皮疹出現前1~2天到皰疹完全結痂為止。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2-21日,平均14日。大多見于1~10歲的兒童。起病較急,可有發熱、 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癥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約經2~3天水皰干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瘢痕。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顏部始,后見于軀干、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干為多,次于顏面、頭部,四肢較少,掌跖更少。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
傳播方式
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為主。病毒可通過被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間接接觸傳播。
臨床表現
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于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腭,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后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后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多在一周內痊愈,預后良好。
2.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征的疾病,以以1-7歲兒童發病多見。成人由于免疫系統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癥狀,但仍會傳播病毒。皰疹性咽峽炎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為高發季節。該病不僅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還可通過呼吸道以及通過直接接觸傳播。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但多數患者癥狀較輕,一般4~6天內可痊愈。
傳播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傳播途徑:①消化道傳播,通過糞-口途徑傳播;②呼吸道傳播,通過飛沫傳播;③生活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發生感染。
臨床表現
僅于口腔咽腭部位、懸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現皰疹。主要表現為急驟發熱,可持續高熱或反復高熱,咽痛,吞咽時尤甚,頭痛、腹痛或肌痛;口腔黏膜可見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多見于扁桃體前柱,但也可位于軟腭、扁桃體及懸雍垂上,但不見于齒齦及頰黏膜;水皰破潰會變為淺潰瘍,表面覆蓋有淡黃色假膜,周圍黏膜呈現鮮紅色。兒童自訴口腔疼痛或拒食,較小的嬰幼兒則可表現為煩躁、哭鬧、拒飲食、流口水等。全身癥狀及咽部體征一般在4~6天后自愈,偶有延遲至2周。
正值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中心也會在每天安排消毒工作。因為在確保優質的康復教育工作中,提供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即是首要任務。
家長如何做好預防工作
1.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4.流行病高發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純翰灰佑|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