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發現孩子雖然腦子挺聰明,膽子卻特別小,上課不敢發言,不會和小朋友玩,考試愛緊張,愛發脾氣,情緒不穩定;還有的孩子愛吃手,咬指甲,愛惹人,玩生殖器等等,這是怎么回事呢?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早期心理訓練很重要。家長對孩子粗暴、簡單、愛發脾氣、給孩子過多壓力、情緒焦慮,或者溺愛、過度保護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另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早期觸覺學習不足也會造成孩子敏感、膽小、緊張等問題。
觸覺,是人類的第五感官,也是最復雜的感官。觸覺中包含有至少十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皮膚上有數百萬計的感覺末梢。每一小塊皮膚都與另一小塊皮膚不同。每一小塊皮膚上感覺器官分布的數量也不同,因此,對于疼痛、冷、熱以及其他的感覺也不相同。 所以,嬰幼兒期的皮膚觸覺非常敏感。孩子在出生時就要經過產道的擠壓,受到特殊的觸覺刺激;在成長過程中,吸吮乳頭、受到母親的愛撫、和兄弟姐妹玩鬧等活動,都要進行充分的觸覺學習。但是,如果孩子是剖腹產、早產、人工喂養(缺乏母乳喂養)、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早期限制活動過多等,就會造成孩子觸覺學習不足,可能出現觸覺敏感問題。這樣的孩子比較神經質,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愛哭,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愿上學。
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感覺體驗,出生時通過產道的感覺體驗,出生后與外界的溫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膚接觸的感覺體驗等,這對人體的大腦從初生階段便接受不同水平的觸覺刺激,并且能夠進行細膩的辨識和記憶。感覺統合失調矯治通常由觸覺刺激開始,這正是基于觸覺輸入的廣泛性特點。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觸覺感受器受到刺激會傳入大腦,所產生的一部分信息會達到腦皮質,具有促進腦皮質發育的作用。
孩子小時候家長比較注意對視覺、聽覺等的訓練,往往忽視了對觸覺的訓練,但觸覺的發展對心理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可能不會想到觸覺發展會與情緒、性格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觸覺刺激對于兒童神經系統整體感覺的統合以及感覺認知、感覺運動起作用。觸覺刺激可選用干毛巾、絲綢、軟毛刷、天鵝絨衣服或治療師的手等,輕擦兒童的背部、腹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在施加觸覺刺激時,治療師要尊重兒童的反應。刺激皮膚的位置可從手、背、臉、腳等部位依次進行。具體而言,手背和手臂對刺激的防御最少,這些部位接觸周圍環境次數最多,可以維持正常的觸覺功能的平衡;而胸腹部、臉部和腳底等部位則不宜接受刺激。當然,刺激部位的選擇主要依賴于兒童的具體反應。
不同情緒指向的孩子需要的觸覺訓練有所不同,如,對于那些由于觸覺過于敏感而膽小、容易拒斥愛撫的孩子,家長可以多讓他們做彈跳訓練(如,跳繩、蹦床),借以讓他們適應外界的刺激,降低他們的觸覺“域限”,以此達到“脫敏”的目的;對于那些因觸覺饑渴而喜歡惹人的孩子,則應多進行擠壓式(如用毛巾被緊緊包住他們)、發泄式(如打布袋子)或需要自控力的訓練(如拍球),借以滿足他們的觸覺需求、釋放他們的旺盛精力、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這樣便可以減少他們外向性的破壞欲。